5月12日,2025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大会上,相关省直厅局、省属国企、驻晋央企、地市政府部门以及来自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智库平台,聚焦“‘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绿色科技创新及金融支持”主题,围绕绿色技术发展路径、行业机遇和挑战、政策激励措施、绿色投融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会还设置了“创蓝碳中和先锋奖助力山西绿色转型”“金融支持储能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助力绿色转型”“气候投融资”四个分会场,通过路演展示、案例剖析、圆桌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参会者的深度互动与知识共享。
金融加速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在风光发电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已成为能源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依托十余年技术积累,在钒液流核心材料、电堆、电解液与控制系统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突破,目前已拥有近200项专利,并牵头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乐介绍。
山西国润储能已建立了年产140万平方米的离子交换膜自动化生产线,全钒液流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在山西、上海等地推进多个MWh级项目落地,探索“6小时+”峰谷套利、“发电+储能”协同运行等多元场景,并通过材料国产化、电解液租赁、AI智能运维等手段显著降低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
钒液流电池作为极具潜力的长时储能技术,正逐步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并有望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张家乐表示,未来钒液流电池将在电网调峰、跨季节调蓄与氢能融合等方向发挥更大作用,为新型储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提供现实路径。
“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铺开正为储能产业创造前所未有的盈利窗口。”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文彪说,我们已构建多种服务场景的运营体系,并积极布局虚拟电厂生态,通过智能算法平台与聚合机制提升储能资产的系统调节能力。随着电能商品化趋势愈发明确,储能正从“设备支出”向“运营资产”加速转变,未来将成为企业能源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收益单元。
在金融支持储能加速发展分会场,国润储能和祥睿能源分别分享了钒液流电池——长时储能技术的核心解决方案和电力现货市场过程中的储能运营策略,还有来自储能技术企业、应用场景企业、金融与投资机构的嘉宾,围绕储能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金融创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如何以金融手段加速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北京绿金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赵立建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而储能是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然而储能投融资渠道仍然薄弱、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有待完善。同时,呼吁行业进一步共享实践和数据,打造覆盖投建运全链条的绿色金融生态,加速储能规模化落地。
作为国内“第一方阵”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国润储能5月启动A+轮融资,进一步扩大产能与技术研发,引发资本市场的强烈期待。
本月初,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专家孟青在接受了《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采访:
问题1: 国家政策方面给企业带来诸多机遇,在您看来,国润储能是如何抓住这些因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并站上风口的?
作为国润储能创始人,我在2011年就读硕士期间便跟随科技部一个重大攻关项目做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历经博士及博士后阶段的深入探索,坚定了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的决心。十余年来我坚持吸纳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志同道合的专业人才,共同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膜材料、电堆、电池系统的自主研发、创新及降本工作。
2020年6月国润储能正式成立,同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使储能市场迅速爆发。我们凭借对专业的坚持和专注,在企业发展初期天使轮融资时便受到“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英诺天使基金”“启迪之星”“麟阁”“乾道”等资本的认可与支持。公司在成立近五年时间里,建立了年产140万平方米的离子交换膜自动化生产线、全钒液流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并布局200多项国内专利,目前已授权40余项,参与及牵头标准制定15项。所以,我认为国润储能把握机遇的关键是,在其到来前对专业技术的“坚持”与“专注”。
问题2: 在您看来,“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储能行业来说,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分别是什么?国润储能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的?
孟青:“双碳”目标为储能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在于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新能源电力市场交易的成熟化,电网对储能设备的调峰、调频、电能质量改善及不间断电源保障需求迫切,加上风光电站发电的不稳定性,就更需要储能设备来满足电网的调峰调频改善电能的质量及稳定性、作为不间断的电源保障用电安全。
机遇在于,尽管锂电池储能在整个储能行业占比约97%,其余包含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铅酸电池等,它们在整个新型储能市场占比约3%。但其随时间推移,其安全性等局限性凸显,全钒液流电池凭借“安全”“长时”“大规模”的优势,在新型储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新型储能市场打开仅有两三年的时间,锂电池市场占比能达到97%的原因是在其过去10多年的时间内动力电池以锂电池为主,产业链、市场经过10多年的拉练相对成熟。“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在国家急需储能的时候,锂电池不论从成本、产业链的完备、供货周期等都有绝对优势,市场占比较高。
但锂电池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安全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全钒液流电池的绝对优势便凸显出来,即便是在市场占比极低的情形下,全钒液流电池的“安全”“长时”“大规模”使其应用场景更广泛。作为科技型企业未来还需坚持对其技术“研发”“经济性”的投入,提高全钒液流电池的市场占有率。
当面对充满机遇及挑战的未来,国润储能还是坚持“坚持”“专注”。
问题3: 碳中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在国润储能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将技术创新与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以推动企业在“双碳”领域的发展的?
孟青:国润储能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坚信,技术是立足的根本。如将“技术创新”“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国润储能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包括产品研发队伍的建设、产品技术的持续提升和产品应用模式的创新。研发队伍的建设不仅让企业专注于当前产品的升级,而且具有研发技术创新的后劲;研发产品的技术提升实现产品降本增效,提升市场价格竞争力。
目前公司的核心突破有离子膜技术突破传统全氟磺酸膜的高成本瓶颈、电堆结构封装工艺技术研究与单电池封装系统性突破、创新开发模块化封装技术体系、电池系统方面构建储能系统能效优化方法、提出电堆关键材料的特性匹配关系及设计和制造高功率密度高能效电堆。
第二,与市场紧密贴合,在致力于全钒液流电池技术钻研的同时洞悉市场行情,对公司战略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产品应用模式的创新,让企业实现从为客户提供产品变为提供价值。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优化技术方案:在电网侧调峰领域,开发大容量储能系统,如:百兆瓦级项目;在用户侧,推出模块化、灵活部署的分布式储能解决方案,适配工商业峰谷电价套利需求。同时,探索“液流电池+锂电”等混合储能系统,兼顾调频与调峰需求,提升综合经济性。
第三,调整公司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内部需求。不断优化组织结构、统一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打造风险管理、产业链协同网络及政策与标准的多重环节。国润储能坚持“产品为本、诚信经营,努力拼搏、高效执行,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开放合作、共创未来,社会赞、员工富、国润强——共筑国润梦”的企业文化。
问题4: 您对国润储能未来在“双碳”领域的发展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和愿景?
孟青:国润储能是一家在储能领域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在经营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储能未来具有广阔市场、储能的价值需求高于价格需求,未来储能肯定要具备安全、可靠、环保和经济的特点。国润储能的钒液流电池产品具备了安全、可靠和环保,为了可持续发展,经济性是国润储能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提供安全、可靠、环保和经济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价值需求。
首先是产品方面。国润储能聚焦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这种储能技术本身就具有长寿命、深度循环和环境友好的特性,符合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产品可以有效地储存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电)产生的能量,起到平滑电力输出、增强电网稳定性的作用,助力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型。
其次是在产业链合作上。国润储能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与上下游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关系。向上游,与钒矿资源企业等合作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向下游,为能源集成商和电力企业等提供可靠的储能解决方案,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
再次是研发投入方向。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营,公司不断投入研发资源,致力于提升储能系统的效率和性能,降低储能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液流电池技术在大规模储能市场的竞争力,使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最后是生产过程的环保性。在生产环节注重节能减排,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最大程度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企业运营管理中践行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等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